自去年疫情以来,豆油价格一路飙升,目前已经接近11000元每吨。饲养成本持续上涨的同时,猪价却一直不高,曾一度接近5元每斤。最近猪价终于迎来小幅度上涨,但短暂的需求旺季对于养殖户来讲依旧杯水车薪。
那么,是否可以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呢,对于油脂使用来讲,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乳化提高消化率。
在我们的常识里,油和水是互不相溶的,混在一起放一段时间后,必然会看到很明显的油水分界面。
但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发现,在乳化剂的帮助下,将水与油混在一起并非不可能。
乳化剂是指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液体均匀地分散成乳浊液的物质,是一种既有亲水基团又有亲油基团的表面活性剂。比如沙拉酱,其主要组成成分就是植物油和水,之所以它们能保持一种互相混合而不分层的状态,是由于沙拉酱的配料中还有鸡蛋,鸡蛋黄中的卵磷脂就是一种天然的乳化剂。
当然,也有许多合成的乳化剂,乳化剂的一端为亲水端,另一端则为亲油端,亲水端会吸引到水相,而亲油端会吸引到油相,这将使得两相结合在一起。
乳化剂能让其中一相的液珠周围形成一层膜,这能防止它们重新凝聚在一起,从而使其保持悬浮于混合相中;基本的乳化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油相分散于水相中,简称水包油。
另一种是水相分散于油相中,简称油包水。
相较之下,我们生产的饲用包被型脂肪粉则是水包油的乳化,微小的各种油滴被分散于水相中,而这两者都需要乳化剂,来防止已被分散的液滴再次凝聚。
那么,我们是如何大量生产稳定的乳化油的呢?其实这不仅需要相应的乳化剂,还需要用到高效的乳化均质机。这种机器,是一种高速剪切混合的设备,不同于传统的搅拌机,只是搅动油水两相的液体。
高速剪切均质乳化机,能将液体从刀头下方吸入,再迫使液体从定子周边的小孔即乳化网喷出,进而产生极为细微的液珠,这些经过数分钟的高速剪切和混合作用后,两相的液体已形成均匀分散的悬浮液,在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而形成了稳定的乳化态。
此时成片的油,被打碎成只有1到2微米的油珠,表面积扩增100万倍以上,极大的增加了油滴在消化道中接触到脂肪酶的概率,以及形成乳糜微粒的效率。
而这乳化均质技术,正是我们所有脂肪粉产品在生产时的必备工序之一。
为了表示乳化剂的亲水性或亲油性,通常采用HLB值,即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反之,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
不同HLB值的乳化剂,其主要功能也不尽相同,比如HLB值在1到3之间,常用于消泡剂,3到8之间可作为水油乳化剂,7到9之间可作为润湿剂,8到16之间可作为油水乳化剂,13到16之间可作为去污剂,15以上则可作为增溶剂。
为了获得稳定的乳状液,必须选择合适的乳化剂。比如不同的油脂,最佳乳化剂的HLB值也并不相同。比如饲料中常用的豆油,其适宜的HLB值为6,而棕榈油则为7到10。
饲料中的常用的油脂最适宜的乳化剂HLB值基本集中在5到10。所以,单一的乳化剂无法有效乳化各类油脂;其次,饲料最为常用的油脂是豆油,而溶血卵磷脂是乳化豆油的较优选择,而且还能形成更小的微粒(直径约0.7微米)。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动物消化道酸碱环境是存在各种阴阳离子的,单一的离子型乳化剂很容易被影响而破乳,所以采用非离子型的乳化剂是较为稳定的;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乳化剂不妨考虑以下三点要素:选复合型乳化剂、最好含溶血卵磷脂、必选更稳定的非离子型乳化剂。
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合适的乳化剂,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油脂消化吸收效率,从而减少油脂使用量,降低用油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改善动物对脂质的转化效率,减少肝脂和腹脂沉积,从而减少了脂肪肝的产生。总而言之,乳化剂的应用确实是现阶段饲料行业中的一种能显著降本增效的优化方案之一,应用价值和成本优势都比较明显。
供稿:技术部 莫子艺